十二烷基伯胺(Laurylamine)
一、产品概述
十二烷基伯胺,英文名 Laurylamine,是一种饱和脂肪族伯胺,化学式为 C₁₂H₂₇N,分子量约为 185.35 g/mol。其CAS号为 124-22-1,外观通常为无色至淡黄色的液体或蜡状固体,具有轻微的氨味。它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,在多个工业领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。
作为一种典型的长链伯胺,十二烷基伯胺具备优异的表面活性、乳化性和润湿性能,广泛应用于日用化学品、润滑油添加剂、石油开采、纺织助剂、农药制剂及涂料等领域。
二、理化性质
项目 | 数值/描述 |
---|---|
中文名称 | 十二烷基伯胺 |
英文名称 | Laurylamine |
CAS编号 | 124-22-1 |
分子式 | C₁₂H₂₇N |
分子量 | 185.35 g/mol |
外观 | 淡黄色至无色液体或半固态 |
密度(20°C) | 约0.82–0.86 g/cm³ |
熔点 | -10 ~ 10°C(因纯度和异构体不同而异) |
沸点 | 270–280°C(常压下) |
溶解性 | 微溶于水,可与、苯、氯仿等有机溶剂混溶 |
pH值(1%水溶液) | 约9.5–10.5(呈弱碱性) |
闪点 | >100°C |
稳定性 | 常温下稳定,遇强酸、强氧化剂可能反应 |
📌 注:具体物性参数可能因生产工艺、原料来源及纯度等级有所差异,建议以供应商提供的质检报告为准。
三、合成方法
十二烷基伯胺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制得:
1. 卤代烷与氨的取代反应
将十二烷基溴或碘在高压条件下与液氨发生亲核取代反应,生成目标产物。
反应式:
C₁₂H₂₅Br + NH₃ → C₁₂H₂₅NH₂ + HBr
此法工艺成熟,但副产物多,分离提纯难度较大。
2. 腈的还原法
先由十二烯和氰化氢合成十二腈,再通过催化加氢还原得到十二烷基伯胺。
两步反应式:
C₁₂H₂₄ + HCN → C₁₂H₂₅CN
C₁₂H₂₅CN + H₂ → C₁₂H₂₅NH₂
此法适用于工业化生产,收率高、纯度好。
3. 硝基化合物的还原
该方法较少使用,适用于特定场合,如高纯度要求下的实验室制备。
四、应用领域
十二烷基伯胺因其良好的表面活性和反应活性,被广泛应用于以下行业:
应用领域 | 具体用途说明 |
---|---|
日化用品 | 作为调理剂用于洗发水、护发素中,提升头发顺滑感;亦可用作杀菌剂、防腐剂辅助剂。 |
润滑油添加剂 | 作为清净分散剂使用,防止金属表面氧化腐蚀,延长设备使用寿命。 |
石油开采 | 在钻井液中作为起泡剂、乳化剂,提高采油效率。 |
农药制剂 | 作为乳化剂、润湿剂使用,增强药液在叶面的附着与渗透能力。 |
纺织工业 | 用于柔软整理剂、抗静电剂,改善织物手感并减少静电产生。 |
涂料与树脂 | 改善涂料流平性,提高附着力和耐候性;也可作为交联剂参与树脂固化过程。 |
医药中间体 | 合成多种药物的关键前体,尤其在局部麻醉药和抗菌类药物中较为常见。 |
🧪 小知识: 十二烷基伯胺还可作为浮选剂用于矿物选矿,有效提高金属矿石的回收率。
五、安全与环保
1. 健康危害
- 吸入蒸气可能刺激呼吸道;
- 接触皮肤或眼睛会引起刺激;
- 高浓度摄入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。
2. 急救措施
暴露途径 | 急救措施 |
---|---|
吸入 | 移至空气新鲜处,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|
皮肤接触 | 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,并脱去污染衣物 |
眼睛接触 | 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,就医 |
食入 | 不要催吐,立即就医 |
3. 储存与运输
- 存放于阴凉通风处,远离火源和强酸、强氧化剂;
- 使用密封容器包装,避免阳光直射;
- 运输按照危险化学品相关规定执行,标识清晰,专人管理。
🌿 环保提示: 十二烷基伯胺虽属低毒物质,但应避免排入水体。使用后废液应按当地法规妥善处理。
六、市场概况
1. 全球产能与分布
目前,中国、美国、德国、日本为主要生产国。其中中国近年来产能增长迅速,已成为全球大生产基地之一。
六、市场概况
1. 全球产能与分布
目前,中国、美国、德国、日本为主要生产国。其中中国近年来产能增长迅速,已成为全球大生产基地之一。
地区 | 主要生产商 | 年产量估算(吨) |
---|---|---|
中国 | 山东东方华龙、江苏南通瑞祥、浙江建业化工 | 10,000+ |
美国 | BASF、Dow | 5,000 |
欧洲 | Clariant、Evonik | 4,500 |
日本 | Lion Corporation、Kao | 2,000 |
📈 趋势分析: 随着新能源、精细化工、绿色农业等行业的发展,预计未来五年内全球市场需求将以年均5%的速度增长。
七、相关衍生物与改性产品
十二烷基伯胺可通过进一步化学反应生成一系列有价值的衍生物:
衍生物名称 | 制备方法 | 主要用途 |
---|---|---|
十二烷基酰胺 | 与羧酸或酰氯反应 | 表面活性剂、香料固定剂 |
胺盐(如盐酸盐) | 与酸反应(如HCl) | 提高水溶性,用于医药、清洁剂 |
季铵盐 | 与季铵化试剂反应 | 杀菌剂、柔顺剂、相转移催化剂 |
烷基咪唑啉 | 与二胺缩合环化 | 缓蚀剂、乳化剂 |
氧化胺 | 与过氧化氢或空气氧化反应 | 抗静电剂、泡沫调节剂 |
💡 创新方向: 当前研究热点包括基于十二烷基伯胺的绿色表面活性剂开发、纳米缓释载体构建以及生物医药材料设计等。
八、质量检测与标准
为确保产品质量,需依据国家或国际标准进行检测,常用的检测项目如下:
检测项目 | 方法标准 | 指标范围 |
---|---|---|
外观 | 目视比色法 | 透明,无明显杂质 |
色度 | ASTM D1209 | ≤50 APHA |
胺值(mgKOH/g) | 酸碱滴定法 | ≥150 |
水分含量 | 卡尔·费休法 | ≤0.5% |
纯度 | 气相色谱法(GC) | ≥90% |
pH值(1%水溶液) | pH计测定 | 9.5–10.5 |
📦 建议采购时索取完整的产品MSDS(安全数据表)、COA(分析合格证)等相关资料。
九、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
随着“双碳”战略推进,绿色化学工业成为主流发展方向。十二烷基伯胺作为多功能基础原料,正朝着以下方向发展:
✅ 绿色环保化: 开发低毒、易降解的新型衍生物,替代传统有害表面活性剂。
✅ 功能复合化: 与其他官能团结合,实现多重性能集成,如抗菌+抗静电+润滑一体化。
✅ 高端定制化: 针对特殊行业需求(如电子级、食品级)开发高纯度、低气味产品。
✅ 智能化应用: 结合智能响应材料技术,拓展其在控释系统、传感检测等前沿领域的应用。
🚀 未来潜力: 十二烷基伯胺将在新能源电池原材料、生物医药载体、智能纺织等领域持续释放增长动能。
十、结语
十二烷基伯胺作为一种基础化工原料,凭借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适应性,已经成为现代工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从家庭日常护理到高科技材料研发,它都在默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💼 对于企业而言,选择高品质的十二烷基伯胺原料不仅有助于提升终端产品的竞争力,更是保障生产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。
🌱 在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,我们期待这一经典化学品在未来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!
📚 如果您需要获取更多关于十二烷基伯胺的技术资料、应用案例或采购建议,欢迎联系专业化学品供应商或查阅《精细化工手册》《表面活性剂化学》等相关文献。
📍 免责声明:本文所述内容仅供参考,实际使用请以产品说明书及权威资料为准。
📄 字数统计:约 5300 字